近日,《紀錄片導演藝術》由浙江大學出版社出版發行。該書從理論、實踐、經驗出發,進一步探索了紀錄片的藝術表達力、文化表達力與意識形態表達力,為紀錄片講好中國故事奠定理論和學術基礎,為培養國際型、復合型、全媒型紀錄片人才提供了一本優質行業著作。
《紀錄片導演藝術》書本封面圖
《紀錄片導演藝術》由紀錄片導演、浙江傳媒學院教授梁碧波主編。全書涵蓋了紀錄片創作從調研、撰稿、制片到拍攝、剪輯、特效、調色、聲音制作,乃至融資發行的全鏈條,打通了紀錄片導演藝術宏觀、中觀、微觀,前期、中期、后期的制作閉環,從紀錄片創作的實際需要出發,以非虛構電影理論為指導,以多年來的創作和教學實踐為基礎,系統全面地講述了紀錄片創作的理論和技法。
紀錄片團隊戶外拍攝現場。
本書將影視工業的分工模式引入書稿寫作,“總導演”梁碧波負責頂層設計,13位“分集導演”撰寫各章論述。撰稿者們多數身兼高校教師與紀錄片創作者的雙重身份,組成了“學術共同體”“創作共同體”,在美學觀念、行業認知、工匠精神等方面存在較高的共識和默契,為書稿的通力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。據了解,在該書撰寫過程中,主編還攜團隊參與了多部紀錄片創作,在理論中即時沉淀實踐經驗,在實踐中反復印證理論的闡釋力。全書最大亮點正是非虛構電影理論、主編30年創作實踐以及13位教師教學經驗“三位一體”的深度融合,從而使得本書更生動可看、通俗易懂、深入淺出,具有很強的知識性、趣味性、互動性。
紀錄片剪輯和制作過程
在中國紀錄片界,梁碧波的創作從早期的《三節草》《婚事》到近些年的《十一書》《復興路上》《血鑄河山》《中國儀仗兵》等,將社會現實與時代變遷定格于鏡頭內,對內對外講好中國故事。30年的一線創作經驗、十多年的學術累積,凝結為《紀錄片導演藝術》的智性火花和思想光芒。該書展現了美學觀念與實戰技法、具體經驗與學理思辨、個人思想與團隊協作的巧妙平衡,是近年來傳媒領域一部不可多得的精品著作。書中探討的藝術規律和方法,既適用于紀錄片,也適用于所有非虛構影像創作,不僅可以幫助讀者搭建對紀錄片創作乃至非虛構影視創作的系統、全面、深入的認知框架,更為未來紀錄片精品創作和人才培養提供了理論指引和行動指南。(林鳳清)